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技术创新引爆千亿级装配式钢制管廊市场

《北京周报》记者 邓亚卿  ·   2017-05-2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钢制综合管廊;中冶集团;财经
打印
纠错

5月20日,2017中国城市钢制综合管廊新技术应用论坛在河北省衡水市召开。(邓亚卿摄)

  5月20日,2017中国城市钢制综合管廊新技术应用论坛在河北省衡水市隆重召开。作为“全国城市综合管廊领跑者”, 中冶集团成功研发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并首发河北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民生工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当下全国范围内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已经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姜德果以及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政府、重点钢铁企业、科研院所、设计与施工企业、协会等领导、专家和代表近1000人出席大会,共同探讨城市综合管廊装配式、智慧化以及管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等。

  开幕式上,河北省颁布了河北省地下综合管廊地方标准《波纹钢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本次论坛首推中冶自主研发和设计的钢制波纹管廊,这是基于国家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契合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动化解和转移钢铁产能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冶自主科技创新的又一成功典范。

  钢制管廊相较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混凝土预制综合管廊和现浇综合管廊,优势明显。第一,施工简便、周期较短。装配式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相比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形式,总工期节省约30%-50%,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不仅符合城市运营功能的需求,也可迅速结束建设期,使投资回报纳入明显的快车道,是具有复合型优势条件的合理选择。

  第二,抗震能力强,经久耐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属于长距离线性结构,沿途需经过不同的地质地貌。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结构采用波纹钢板(管),在公路桥涵应用中已经得到成功验证,它在变形协调方面,具有良好的横纵向位移补偿功能,整体钢制管廊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通过局部有益变形,最终形成环压状态。特别是由于钢制波纹管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相比自重轻、柔性强,能够更好的适应地质环境和条件。理论测定,主体结构可达120年的使用年限。

  第三,质量稳固可靠。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构件多为工厂化生产线形成的标准件,少数因设计要求形成异型件,无论标准件还是异型件均为钢结构构件,其在成型、焊接、防腐、运输、装配等各环节,较之混凝土构件均具有材质均匀、稳固性强、运输装配便捷、几无破损率等明显优势,因此更易于全面展开工程质量体系控制。

  第四,成本优势明显。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在总投资上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成本降幅达可达到10%以上,基本预期每公里造价可节省投资近千万元,对于具体城市具体项目的投资,其成本降幅不可小视。

  第五,社会环境友好。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具有几乎无扬尘、无噪音、无进场主材和周转材料、装配速度快等明显优势,可大为降低对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对构筑友好型社会环境极为利好。

  第六,促进相关产业链条,扩大社会就业面。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的制作有赖于在传统钢结构加工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升级技术与装备实施,更新领域内的装配式生产线建设,复杂和尖端热浸镀锌、喷涂作业、相对稳定的物流运输及标准流程的组合装配等,均需要大量依靠属地化社会资源来实现,对于属地企业转型升级、扩大社会就业面、提升属地产业工人技术与技能,都是富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

  当下,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地上空间发展饱和,地下基础设施又极为薄弱,“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病”日益显著,因此合理布局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势在必行。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未来,伴随着 “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化实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建设中广泛使用标准化、装配式、环保型的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既能够大大化解和转移我国过剩的钢铁产能,也能依靠成套的装备技术的成功输出,实现与沿线各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为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扩大“中国制造”品牌产生广泛而积极的世界影响。未来,中冶集团将继续发掘改革创新动力,加速推进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企业品牌形象,让“中冶品牌”在新兴产业的市场上蜚声国际、名扬海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