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场馆在奥运会后的再利用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之前200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雅典至今有些场馆的维护费用还需要政府拨款;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相当一部分比赛场馆在奥运会后被闲置,少数场馆甚至开始变卖建筑材料;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高昂的场馆设施维护费用让长野叫苦不迭。这种种前车之鉴,不由地让人们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奥运场馆的命运担忧。
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一年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得益于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加上一些举办大型活动的努力初见成效,中国的多数奥运场馆一年来已经成功完成转型,为下一步地运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实,许多行动早在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当时正是出于赛后利用方面的考虑,北京对奥运场馆建设的规模、布局、投资等重新进行了评估,并先后做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分别减少了北京赛区的新建场馆、改扩建场馆的数量,并增加了8个临时场馆。
同时多元投资、分散风险、专业经营等方式的引入都具有开创性,减少了许多由中国以往惯有的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场馆赛后利用的做法所带来的弊端。多元投资方式化解了政府财政投入的风险,而将未来的场馆经营与最初的场馆规划和功能定位同步进行,则降低了投资主体的经营风险。由于产权制度明晰,责、权、利清楚,“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经营方案得以与建设规划同步。
据悉,到目前为止,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参观人数都大大超出当初的预想。在北京诸多景点当中,奥运中心区场馆的观众流量已超过故宫,甚至成为北京“最好的景点”。但是,我们还应该冷静地认识到,旅游只是奥运场馆赛后的利用方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北京和全国多个城市的奥运场馆和设施如何得到合理利用,并真正服务社区,服务人民,最终吻合“人民奥运”的终极目的,还有待于观察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