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编者札记
从农奴到主人
· 时间: 2009-03-23 · 张志萍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50年前的那场变革彻底废除了西藏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让占人口95%以上的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完全的人身自由和公民政治权利,也为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

1959年3月28日对西藏而言是一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这一年的3月10日,当时的西藏上层为维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以这一天作为标志,西藏开始了民主改革。通过两年的时间,彻底废除了西藏延续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完全的人身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

民主改革以前的西藏,全部社会财富掌握在不到人口5%的奴隶主手中,农奴和奴隶被当作农奴主的个人财产而可以被随意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他们一生都在为农奴主劳动来换取极为微薄的生活必需品。民主改革让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权利,成为自己命运和社会的主人,从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也是人权发展史上伟大的进步。2009年1月19日, 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50年前在西藏参与政治的是由官家、僧侣上层、世俗贵族组成的“三大领主”。当时也不搞选举, 广大的下层,也根本谈不上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当时的西藏政权,其本质就是维护“三大领主”利益的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贯彻实施。而随后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整套法律体系,维护的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做了很多具体的规定。 首先,中央人民政府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的,包括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有大量的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条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主要是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条文;以及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风俗的条文。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要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对照《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可以明确看出,过去的《法典》是维护那些占人口不到5%的三大领主利益的, 《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是维护西藏所有公民利益的法律体系,这也是西藏民主改革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50年来西藏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西藏共有卫生机构1339个,比1959年增加1277个,人均寿命从35.5岁到现在的67岁;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今天,西藏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教育体系,2008年,西藏 有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教学点1237个。本专科院校6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 。全国先后有20个省、直辖市的28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有53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班学生,累计招收学生近10万余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级各类建设人才。

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陆续恢复了各教派各类型宗教节日40余个。僧俗信教群众每年都组织和参加萨噶达瓦节、雪顿节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传统活动。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

今天,惨无人道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已经从西藏根除,50年前民主改革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果,是广大西藏人民的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