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婴幼儿因为吃了加入化学原料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导致肾结石,近来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再一次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将食品安全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起由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引爆出来的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再一次引起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这个老问题的强烈关注以及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
据新华社的消息,奶粉事件让中国检验奶粉所含蛋白质使用的“凯氏定氮法”的缺陷暴露无遗,即只要在食品、饲料中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对此,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制订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即食品中三聚氰胺测定方法。
这个消息可能更会对广大消费者几近消失殆尽的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注入一点希望,然而,应该看到中国食品安全工作远非问题发生后更新标准这么简单。如果标准的更新总是走在问题发生之后,说明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存在着的严重缺陷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弥补。在新标准以及严格安全检测的共同作用下,三聚氰胺很快会从奶制品甚至食品中销声匿迹,但如何能保证今后不会出现没有在检测标准行列的其他有害物质出现在食品当中?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增长。然而伦理道德的发展并没有和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在发展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起来的许多中国企业,缺乏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甚至不惜丧失伦理底线。此次问题奶粉事件就是如此,它直接损害的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因此,如何确保企业自律、重建商业伦理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之一。
而这一切都要靠监管体系的完善甚至重建来得到保证。作为质检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不满足于被动执法,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新问题,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对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来说,这次的教训意味着,标准的适时更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风险预估机制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的零容忍。此次事件之后废除的“免检制度”就是一个安全风险毫无防范的 很好的反面例子。
无疑问题奶粉事件使中国整个的乳品行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当中。反思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能尽快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秩序,让消费者对食品,对市场,对管理部门真正地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