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装置艺术第一人
可以说顾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与加拿大进行交流的艺术家,1986-1987年在阿尔伯塔省班芙艺术中心进修。班芙艺术中心汇集了全世界近百位当代艺术家,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令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顾雄大开眼界。
正是在班芙艺术中心,顾雄初识装置艺术,茅塞顿开,马上开始这种新的尝试,创作出20英尺长的与环境连成一体的作品,立刻展示出他在这个领域的才气。所以一年届满后,系主任极力挽留,愿意提供担保,但他当时谢绝了这份邀请。
回国后,顾雄就一门心思地进行装置艺术的介绍与推广,当时在大陆,很少有人清楚装置艺术的来龙去脉,可以说顾雄是国内在课台上宣讲装置艺术的第一人。然而顾雄很快发现,他在班芙得到的思路很难在国内展开。
洋插队的淬砺
为了进一步把握装置艺术这个门类,顾雄于1989年8月再赴班芙。随后按照加拿大特殊人才政策转为移民。
1990年8月底顾雄来到温哥华,从访问学者到移民的身份转换,遂开始被他戏称的“洋插队”生活。同年,太太和女儿也从四川过来,全家的生计顿时压在顾雄肩上。其实他当时要靠画笔也能维持生活,到街头或公园去画人像,有不少大陆画家在海外都是这么做的。可是顾雄坚守一位朋友的忠告,即不要卷入商业绘画,久而久之就会磨掉棱角,失去创造力。
为了这份信念,他先去干体力活,积累所谓“加拿大经验”。有时一天要打3份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早上5点到10点洗床单,然后到车行洗车,晚上6点到10点再去食品店做比萨。
最初一家住在地下室,一住3年。以后有人介绍他到卑诗大学学生餐厅干杂工,他欣然接受,不但时薪从5元长到10元,而且是在高校里面,离学术与艺术更近了。
从助理到终身教授
业余时间顾雄坚持创作,内容就取材于当时的打工经历,并取名为“顾雄的世界”,1991年在温哥华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其中就有“挤压变形的可乐罐”。当地一些报刊进行报道,一篇专文的题目是:《1991年顾雄在碾压之中》,顾雄看到这个标题,泪一下就夺眶而出。
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打工之余,顾雄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画展,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先是被卑诗大学艺术系聘用为part-time技术员,在画室辅助教员指导学生习画,然后当助教,讲师,2000年当上教授,2005年成为终身教授。
顾雄正是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装置作品被称为突破了人的本性的限制,表现出理论与视觉的结合,终于得到主流社会的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