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魁梧的体形看,顾雄更像东北汉子,但一经攀谈,就能感受到那种四川人的火热心肠,心细如发又思绪缜密。在他的书柜上,摆放着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纸片,原来是他乘机初抵温市时的行李卡。已然发黄的旧纸片记录了移民生涯的起点,也代表了一种根的牵挂,胜过千言万语。而就在这个小纸片旁边,搁着一封卑诗省长金宝尔刚寄来不久的信,是对顾雄荣膺《温哥华太阳报》评选“百名最有影响华人”的祝贺。
这种对接代表了顾雄一个重要的人生段落,但大凡漂亮的人生片断,其完成的过程都不免有些沉重。
挤压变形的可乐罐
学生餐厅里“乓”的一响,一个空可乐罐被长头发的学生踩在脚下,然后丢入垃圾箱内,顿时发出脆铮铮的碰撞声,与里面许多个压瘪的空可乐罐摞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年男人走过来,将垃圾箱内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取出,他把垃圾袋拎到室外,下意识地把拽拽帽檐,像怕被熟人认出似的,这个动作却让他苦笑了,刚来这里打工,有谁认识他这个中国大陆的大学教授呢?
这种落差的触动使他心情有些暗淡,随手清理垃圾袋里的东西,一堆挤压变形的可乐罐出现在面前。身为画家的他忽然触景生情,当时正在两种文化的挤压状态,想到可乐罐没有挤压前都一模一样,可是挤压后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可是一个新我就是在这种残酷的挤压下诞生了!艺术的灵感与人生的顿悟同时迸发,令他不能自已。入夜拖着疲累的身躯,提笔作画,画的就是一个硕大的挤压变形的可乐罐,洋溢着与命运抗争的倔强。
当有人愿意帮顾雄在温哥华举办一个画展时,他没有拿出以前的得意之作,而是画了一组在卑诗大学学生餐厅打工的“生活写真”,“挤压变形的可乐罐”就成为主打作品,引起极大反响,不少观者在这幅画前驻足凝思。
现在已是卑诗大学终身教授的顾雄,在住家客厅的墙上仍然挂着那幅“挤压变形的可乐罐”画作,我们就从这幅画进入了主人的往昔。
山旮旯的25本素描
顾雄就是喝长江水长大的重庆生人,虽然家里没出过画家,但在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还是能承袭世传的书香。
1972年从重庆31中学毕业后,顾雄与弟弟一块到宣汉县清坪公社插队。那里是四川与陕西交界的大巴山地区,出了名的贫穷。即便条件那样艰苦,顾雄没有中断过习画。白天在地头画农夫,晚上在煤油灯下临摹,那时没电。就这样在为时4年的插队生活中,坚持不辍的顾雄画了足足25本速写和素描,像日记一样记录了年轻人眼中的大山生活。多少年后,这些素描的一部分在美国纽约展出,有学者惊叹:这实在是极其难得的研究文革史的珍贵资料。
对于插队生涯,顾雄说对自己一生影响巨大,培养了他逆境中坚守理想的意志,永不放弃希望。他说如果没有这一段经历,要熬过在加拿大最初的艰难岁月,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寻根在湘西边城
顾雄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四川美院绘画系,以后又选择版画作为自己的专业。顾雄就读的年代,正值大陆洞开国门兼容并蓄,刚刚打破文革十年的各种禁忌。当他第一次读到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时,顿时沉浸在大师笔下的湘西风情之中。等到动手准备研究生毕业作时,他就决定以《边城》为题材创作一套组画。
为此,他专门到湖南凤凰城住了一个多月,了解风土民情进行写生。这套组画共35幅,以纤细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特定地域的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文化内涵。毕业作品发表在权威的《美术》刊物上,受到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被认为借鉴传统,表达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正是《边城》组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华与特质,受到前来访华的加拿大艺术官员的赏识,特邀作者顾雄作为访问学者赴加,由此揭开他艺术生涯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