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西藏百科
独特的藏医药
· 时间: 2009-03-25 ·

传统藏医使用的医疗器械唐卡

“世界屋脊”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种群。在生理特征方面,由于高原酷寒、缺氧,因此这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较高的果胶、糖类、半纤维素,具有原生质耐冷冻的特征。由于日照长,辐射强烈,蓝紫光和紫外线丰富;加之高原空气清澄,无污染,水汽量低,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相应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这也是藏药在临床上显著的重要因素。

 

丰富的资源与独特的疗效

西藏药用植物极为丰富,分布也很广泛,是中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西藏自治区有可开发利用的藏药材近2000种,其中各种常用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风格和用途的藏药300多种,其中已列入国家部颁标准的藏药材有136种。目前各级藏医院临床使用的350多个藏成药品种中有14种已载入《中国药典》,24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2种获准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种藏成药取得了部颁批准文号。目前,西藏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正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据文字记载藏医药已有1300多年历史,实际在2000年以上。藏药大典《晶珠本草》共载药物2294味,分13类药;而据近26年藏医药学者的调研考查,藏药大约有2600种。1300多年前,藏医理论鼻祖宇妥·宁玛元丹贡布在藏东南南伊汤创办了第一所学位制藏医学院,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当时汉族医学和天竺、尼泊尔等地的医学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药物种类、服用方法等,首次揭示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开始,医圣第13代后裔宇妥·萨玛元丹贡布全面增补了《四部医典》,使藏医药学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到公元17世纪,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完成,成为藏医药学形象化的教科书。

藏医药具独特理论,疗效显著,药源丰富,疗法殊众,对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妇科、运动科等疾病的疗效更加突出而有别于其他疗法。这除了藏民族长期在极恶劣的环境中与疾病斗争积累的经验、他们的聪明学识、善于向别的医药学学习以外,还与藏药特殊的物种、特异的地理气候环境不无关系。藏药在主产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十分丰富。其有效成分及特有的活性成分高含量无污染在国内外是罕见的。

 

藏药开发实现现代化

雪域高原诞生的藏医药有着令世人惊叹的疗效,千百年来却囿于剂型、生产及自然条件所限,而难以走入现代社会。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藏药生产在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基础上,已开始进入社会化生产,出现了一批现代藏药企业。中央政府先后投资2亿元,在西藏建立了现代化藏药厂;1995年,我国首次颁布了藏药的有关标准,200多种藏药进入国家药典,14个药品被列入国家传统医药保护品种。1999年,西藏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7亿元,成为西藏第一家上市企业。2000年,西藏藏药业完成产值3.6亿元,其中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家。目前,西藏已有24家藏药厂,并逐步从手工作坊式走向现代化生产。有41种藏药材、97种藏成药达到国家标准,有12种藏药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有25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随着藏药生产技术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诺迪康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威光药厂和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顺利通过GMP认证,填补了西藏GMP论证的空白。在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西藏生产的藏药“诺迪康”和“奇正消痛贴”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并已进入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藏药终于插上现代化翅膀,飞出了高原。

由于人类对天然药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藏医药近四五年来发展非常快。西藏自治区政府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西部大开发中重点发展现代化的藏医药事业,希望通过努力,使藏医药的未来将会超过旅游业,成为西藏的第一支柱产业。

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确定,通过西部大开发,把西藏建成全球最大的藏药材科研出口中心。对有传统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交通、信息较为便利的拉萨、昌都、山南等地集中力量重点培植藏药研究、生产基地;对藏药材资源相对集中的林芝、那曲重点发展藏药材种植和保护基地。

西藏为加快藏药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出了“十五”期间藏药的发展目标。在2001至2005年期间,藏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0%,力争到“十五”末,全区藏药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藏药集团企业2至4家。此后十年,即2006年至2015年,继续保护较快发展,年均递增10%至20%。

在此期间,按照藏医先行、医药并举的原则,积极拓展国内外藏医药市场。争取与内地各大医院联合,逐步设立藏医科或藏医门诊部。条件成熟时在东北、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等主要中心城市联合建立藏医院。同时,组建区级或国家级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龙头企业组建企业研究中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藏药材资源,建成藏药材人工繁育基地4至5个,并逐步实施藏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积极向国家申请特批在拉萨建立地产藏药材交易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大型、特大型医药生产企业与区内企业进行联合、兼并或资产重组,培育区内大型藏药企业集团及龙头企业。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