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百万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病人正在输液。(曾文卉摄)
继2008年提出通过完善体制为医疗改革铺路之后,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向《北京周报》表示今年两会仍将发言,并就“医疗体制改革”出谋划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钟南山谈到,医疗改革重点讲了五个问题,但重中之重还是在社区医疗。目前,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把这个问题抓好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人问津,这在中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27岁的陈跃是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在读博士、协和医院的实习医生。他告诉记者,社区医院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水平不高,不少病人宁愿选择到大医院排队就诊也不愿意上社区医院看病。“在社区医院,很多检查都不能做,有些地方甚至连抽血也做不了。”另外,在陈跃看来,有些病人不相信社区医院的治疗水平,认为大医院的医生水平好,技术高,宁愿多花点钱在大医院把病一次治好,也不愿意三番四次往社区医院跑。更何况现在医保覆盖范围广,既然在大医院看病和社区医院看病一样报销,为啥不选大医院呢?
从医生的角度出发,陈跃表示,在北京,目前名牌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工作。因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医院的发展空间较小。”据陈跃了解,目前许多社区医院的医生是专科或者是外地来京求职的普通医科院校毕业生,另有部分人员则是按照北京市政策规定,在晋级之前每年到社区医院服务一定时间的医生。
钟南山认为,应把社区的医疗网络和医疗设备予以完善,让社区医疗人员待遇得到基本的保障;同时社区医疗人员要有好的训练,提高服务水平。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据钟南山介绍,目前广州有一部分社区医院做得非常好,且非常有创意,如番禺地区的社区医院。
本次医改提出,在城市,由社区医院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著名心血管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德国行医时一上午看7个病人,但在上海一天要接待100多位病人。他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转诊分流体系,改变专家教授95%的精力看常见病多发病的状况。
陈跃告诉记者,在社区医院对疾病进行筛查,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可有效缓解大医院的接诊压力。记者随即采访了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淑玲和百万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燕莉。常淑玲告诉记者,目前按照地域划分,社区服务中心包括8个社区服务站,每天总计接待400多名病人,光百万庄社区卫生服务站3月3日接诊病人人数就达118人。治疗范围主要以慢性病为主,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据常淑玲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准备承接由钟南山负责的哮喘病及慢阻肺的有关项目。正是钟南山的一再呼吁,才把慢阻肺加入社区医院常治的慢性病之一。另外,燕莉介绍,通过社区医院转诊的病人一般可以享受到副高级以上医生的治疗,且到合作医院不用重新排队挂号。
目前国家培养的“全科医生”正是符合社区医院需求的对口人才。百万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燕莉便是一名持证全科医生,毕业于北京联和大学中医药学院。目前该卫生服务站条件较好,常规的血尿检查、心电图检查都不在话下。整个服务站有四名医生。大多数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偶尔会有患感冒的年轻病人。燕莉谈到,目前一些病人宁愿到大医院而不愿意在社区医院就诊,一部份是观念的问题,另外,也有可能一些药品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未放开,如治疗高血压的沙坦,病人还需去大医院才能开这种药,因此病人就干脆选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
陈跃坦率地说,社区医院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提高医疗人员的待遇,并且提供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如在社区医院服务一定年限,可以到大医院就职。” 但常淑玲对此并不十分赞同,目前社区医生的待遇并不低于二级医院,每年的培训,包括各种上岗培训举不胜举。另外,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日益重视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去年20%的新入职医生是硕士学历。“社区医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少人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这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搞研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透露医改五大方向,分别是扩大城乡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医药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另外还有公立医院的改革。在谈到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时,温总理表示,计划在三年内,完成500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个县医院、还有2400个城市社区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