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装备的配备应纳入各类应急预案 发展预备救援队伍 充实工程救援装备体系
主持人:您认为工程机械应急网络应当如何搭建,国家在哪些方面应当予以支持?
龙国键:我认为这个工程机械应急体系应是一个以国家政府为基础、行业为辅助、单位和个体为预备的工程救援装备体系,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和行使核心控制与调整的作用,并建立"统分结合"的机制,平时充分发挥各设备的职能,确保其"守土有责",战时形成资源统一配置、部门统一协调、力量统一指挥的快速应对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将救援装备的配备纳入各类应急预案中,从实际出发提出装备计划,要区分少量必须专门配套的与可以紧急动员的品种、数量。
二、调查应急保障半径范围内各驻区单位现在的装备状况,建立联络调用机制。在用设备的单位、个人及时报告设备的状况,保证紧急状况下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
三、发展预备救援队伍,充实工程救援装备体系。以工程起重机为例,起重机设备已经完全社会化了,销售群体80%以上是私人个体。对私人户主进行档案,集中设备信息,建立社会体系。
四、加强组织和培训,将已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按类似基干民兵或预备役部队组织起来,结合民兵训练、消防训练等已有的各种培训机制,增加设备操作、救险训练,提高他们救险技能和自我防护的安全知识。
五、对纳入体系的单位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用于人员培训。
中联重科“裂变+聚变”战略走向国际化发展
主持人:有网友问,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会长,请龙委员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龙国键:我以我所在的中联重科为事例谈一下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知道,2008年,中联重科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使中联重科一举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的龙头。这个并购在改写世界工程机械格局的同时,也使中联重科迅速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大型企业。
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简单来说就是"裂变+聚变"的战略。它的核心内涵包括:专业化和国际化。一是产业主体裂变,就是培育专业化经营的基础单元,形成多级、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二是国际化聚变,就是在自我增长的基础上,以兼并、收购、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聚变式发展。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加快了国际化步伐,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以文化为先导
主持人:从龙委员的介绍来看,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步伐是非常有特点的,这其中你们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
龙国键:从中联重科的实践来看,文化融合非常重要!中国企业国际化,要以文化为先导,文化先导不是文化侵略,不是文化占领,而是用文化建立一个共同体,形成理念的共识。中联重科兼并收购企业,在并购对象有价值的前提下,更看重团队的经营理念,"求大同存小异",在双方"诚信、公平"等大的理念下,以海纳百川包容的心态,尊重并购方的文化。其实,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弘扬与发展中联自己的文化,才能让外籍员工认同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中联的员工。
只有认同文化了,才能统一目标,众志成城!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用思想才能真正构筑未来!
主持人:您认为中联重科在国际化的探索中取得了哪些值得国内其他企业借鉴的成功经验?
龙国键:应该说有一些体会,其中之一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不仅仅是走出去那么简单!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就是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中联重科从自身的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得到启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走出去,去收购兼并,去占领市场,而应该要做到在全球市场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求来看,更多的应该是对全球资源的整合。比如最近我们就聘请了cifa董事长Maurizio Ferrari为中联重科副总裁并兼任中联CIFA混凝土机械管理公司总经理,Maurizio Ferrari先生是米兰人,曾任Castelmac SpA的首席执行官、Castelgarden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2006年始任CIFA董事长,他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期间,中联重科还引进的很多顶尖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并且,还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化人才的引进力度。这些都是对全球人力资源的整合的事例。
实际上中联重科通过国际化进程目前在管理提升、全球市场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都显现了全球资源整合的效应,使得企业的视野更进一步开阔,企业发展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