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话语权被夺
2001年时,我国大豆自给率还在50%以上。但随着国内对油脂及大豆制品需求的增长,据黑龙江省农委生产处副处长芦玉双介绍,目前中国大豆年需求总量在4500万吨左右,但国内大豆自给率仅为36%。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中国大豆进口量将从06-07年度的3000万吨增加到07-08年度的3400万吨。
美国大豆协会驻华官员Phillip Laney称,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继续增长,即使中国政府1月16日针对包括食用油在内的重要商品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Laney称,大豆进口提高,意味着豆油和豆粕供应增加,这将有助于食用油和饲料粕价格下跌。所以他认为中国大豆进口不可能受到任何的限制。中国大豆进口量可能照前几年的速度继续增长,即每年增长8--9%。
正因为如此,国内油脂加工业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大豆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了国际贸易商手中。
与此同时,国际粮商通过建立、兼并大豆加工企业,逐渐左右了国内大豆市场。
经历了2004年的产业洗牌之后,中国国内依靠进口大豆的加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能够继续坚持走到今天的国内独资企业已经微乎其微了。在国内企业遇到危机的同时,外资也在乘机大举进入,完成了榨油企业的市场整合。
大连华农豆业总裁李广富说:“外资和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已经占到了80%以上,严格的讲,我们大豆加工企业实际上已经被外资所控制了。”李广富正筹划着将自己的榨油企业卖掉。
加强政策调控
2007年年底中国政府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57类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为期一年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
这是继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84类原粮及制粉产品的出口退税后,中国政府再次通过税收杠杆抑制近期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引导粮食向国内供给,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这一系列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切断国际粮价向国内传导的价格通道,国内粮价应声而落。但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教授李全根表示,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价格通过期货方式向各国传递,已经超过了现货方式的效应。对于进出口量不大的中国来说,“芝加哥大豆期货--大连大豆期货--国内大豆现货--食品”的价格传导机制,似乎已经形成。
中国目前主要农产品中,只有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大豆期货也向来是和芝加哥市场最“同步”的品种。2008年1月21日,大连大豆主力9月合约4736元/吨,而在2006年8月,大连大豆期货最低曾达到2452元/吨,16个月上涨了近一倍。从走势图上看,大连大豆和美国大豆的走势基本相同,都是从2007年7、8月起连续攀升,其间甚至没有进行什么调整。
与此同时,中国大豆现货同步上涨,批发价格超过4300元/吨。甚至在政府一系列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发布后,小麦期货、玉米期货都下滑,只有大豆产品期货和现货依然坚挺。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尚未对期货价格的传递采取干预办法
为应对目前进口大豆带来的冲击,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应在市场信息和大豆储备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首先应建立起准确、及时的信息网络。长期从事大豆产业研究的专家周有金说,跨国粮商对全球农产品已基本形成垄断格局,拥有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优势,国内企业从他们手中购买原料,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都要慢半拍,必然受制于跨国粮商。我国政府应加强信息渠道的建立,加强信息指导,让整个大豆行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供求形势和价格信息,让农民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面积,这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稳定国内大豆市场还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大豆储备。刘兆福等专家认为,应制定合理的收购价,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大量收购储备大豆,价高时抛出储备大豆平抑市场。同时,我国目前的国家大豆储备规模也不够大,更多是企业自留的库存,估计这些企业的库存能有300万吨,仅能维持全国20多天加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