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çais | Deutsch | Español | 日本語
北京周报中文>>> 专题>>> 2008年全国两会>>> 本刊记者跑两会
中国政府要求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
吕 翎 · 时间: 2008-01-07 · 本刊记者 兰辛珍

 

中国政府将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作为了今后的重点.一位成都市民在农贸市场选购水果。刘海摄

稳定粮食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将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0亿斤,而这几年中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10000亿斤之间,理论上粮食供应基本实现平衡。但是中国的粮食总供给却赶不上总需求增长。

郭建军介绍,国内农产品价格现在已不仅取决于国内供求形势,也取决于国际变化。国际生物质能源发展,进口了中国大量粮食。

近年来,中国一直执行13%的玉米出口退税率,由于国际粮价大幅上升,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出口亦出现猛增。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487万吨玉米,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85.3%。同时,粮食进口却大量减少。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7年12月20日起,中国政府取消了包括玉米、小麦、稻谷、大米和大豆等5类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也表示,为防止2008年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减少粮食出口和控制工业用粮。

粮食的隐患不仅仅是出口,还有土地减少、粮贱弃耕等。为此,此次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农业部提出针对性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的同一天,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也在北京召开。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说,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立足发展国内生产,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孙政才分析,从需求看,近两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生产下降,库存减少。特别是受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驱动,生物质燃料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农产品价格将在高位运行。

从供给看,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与10年前相比,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2/3。再加上农业投入不足,科技贡献率不高,生产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制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艰巨。

孙政才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孙政才指出:针对粮食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的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如水稻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和居民口粮消费的主要品种。孙政才说,预计未来稻米消费呈继续增长趋势,发展水稻生产必须加强对稻田的保护,提高对水稻种植和良种的补贴力度,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孙政才指出,对于消费需求同样很大的小麦,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和发展小麦产加销一体化,提高种植效益。而对于玉米,必须确立食用消费优先原则,控制工业消费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要严格限制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

2007年是中国肉类生产波动明显的一年,孙政才指出,2008年要注重平稳发展,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完善调控办法,积极推动饲养方式转变。禽肉生产必须搞好疫病防控,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培养和引导科学消费,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应健全棉花和食糖的价格稳定机制,提升蔬菜、水果质量水平,搞好产后加工;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远洋渔业发展。

“2008年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努力恢复扩大油料、大豆面积,力争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 孙政才说。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 更 多
威州重建新思路:减震、节能、环保
  在汶川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减灾防震体系建设,因为地震以后公众最关注的是安全。”近日,中国外文局赴汶川采访组在威州镇采访时,广州援建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徐明贵告诉记者说
世界经济论坛新闻资料
关注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金融监管改革或成讨论焦点
中国援海地第二批救灾物资启运
奥巴马国情咨文:“二次刺激方案”成焦点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51期目录
2009年第50期目录
2009年第49期目录
2009年第48期目录
编者札记
文物归宿的本质
达尔文的财富
为了更好的保护
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
期待电子商务的春天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