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cais | Deutsch | 日本语
北京周报中文>>> 首页>>> 本网聚焦
海外人才回流: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本刊记者 冯建华 · 时间: 2009-03-16 · 来源:北京周报 2009年第10期 3月12日出版

 

“最近我们学会与几十名海外世界级高端人才正在进行紧密的联系,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总部位于北京的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对记者表示。

欧美同学会是由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组成的一个民间团体,至今已有96年历史,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陈泉对《北京周报》说,欧美同学会此次选择“主动出击”,主要是为了把国家最近对于海外高端人才的需求及时传达出去,让对方感受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金融危机的出现,为中国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因为正当世界普遍遭遇经济寒流时,有着巨大国内市场需求的中国,仍然可以焕发出较大的能量。事实上,在中国政府有效政策的促使下,海外人才向中国回流的趋势已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2008年12月,中国政府出台《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2009年1月,作为落实《意见》的一个实质内容,中国政府推出“千人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的要求,中国将用5到10年的时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而事实上,很多海外高端人才也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自全球金融危机出现以来,中国对于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加。“欧美同学会只是想在两者之间搭起一个服务和沟通的桥梁。” 陈泉表示。

 

对海外人才展开争夺

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很多地方政府和重点科研机构也纷纷出台措施延揽海外高端人才。

2009年3月,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广东省组团赴美国招聘高层次人才,根据当地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项目的需要,主要是展开对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专业人才的争夺。

作为广东省省会的广州市拿出2亿元设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根据政策规定,当地政府可以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高达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与此同时,政府还提供相应的工作场所,3年内免除租金。

在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一线城市中,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地位的上海市,是走在比较前面的。

2008年12月5日,上海赴英美招聘金融人才工作团前往伦敦、芝加哥、纽约三地招揽人才,共推出了170多个金融专业职位和其他1000多个高端岗位,结果迎来了2000多名应聘者,初步达成意向840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华人。

“前来应聘的金融人才素质和级别都很高。”参与此次招聘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安萍说,“许多一年前根本难以企及的金融高管,如今也进入了应聘者的行列。”

2009年1月6日晚,北京市政府招商考察团在美国硅谷举行盛大招待会,对北京市的投资环境和科技发展规划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此鼓励留学人员回京创业发展。

2008年12月,为了给海外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北京市正式成立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

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计划2009年从海外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中,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2009年全面启动了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

“这个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正处于征求意见之中,估计很快就会出台。”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李和风对记者表示。

令人关注的是,很多二线城市乃至经济发达的次中心城市,也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例如,东部江苏省无锡市,提出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创业人才。据统计,2008年,该市引进的正式落户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高达203个。

“绝大多数海归人才看重的是发展空间,下一个三十年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中西部城市是相对未开发的市场,充满了前景和希望,2009年海归涌向二线城市将是大势所趋。”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认为。

 

海外人才回流形成“浪潮”

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始于1847年。是年,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的广东省青年容闳(1828-1912),踏上了赴美国学习的道路,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从1872年开始,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前后组织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而且,在这批留学幼童中,有很多在后来成为了杰出科学家,制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科学家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认为,19世纪末期,中国正饱受外国列强欺凌,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当时许多有志青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远赴日本、美国及欧洲求学,以图自强,由此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留学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支援祖国建设,以钱学森、李四光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外留学人才选择回国,为新中国的工业、科研、教育和国防建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提出要加快对外派遣留学生的步伐。同年12月26日,首批52位留学生在中美建交前夕启程赴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随后,中国掀起了一股股海外留学潮。出国留学,一度成为无数大学生孜孜追求的梦想。

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认为,中国当今出现的留学潮,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出国留学已从精英走向全民,留学人群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人才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在国内经济环境的吸引下, 中国海外留学人才出现了初步的回流现象。欧美同学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据陈泉介绍,1978年,欧美同学会约有会员4000人,留学的对象国主要是前苏联、东欧等国家,进入90年代之后,会员达到了近万人,留学对象国主要是欧美国家。目前,欧美同学会约有会员1.4万人,除了非洲、东南亚、南亚地区外,会员留学国几乎覆盖了世界所有地区。

1992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定了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003年,中国政府在出台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正是由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日趋改善,近年来,海外人才向中国回流的趋势已日趋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归国人员数量快速增加,而且归国人才层次不断提高。

据李克欣介绍,近年来,中国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每年都在13%以上。

官方数据显示,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负责人,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

另据新华社报道,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截止2007年底,中国学成回国的海外人才达到35万人。由此,中国海外人才“回国潮” 已由“细流”变成了“浪潮”。

 

给中国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

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海外人才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壮大本国人才队伍的通行做法,也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条宝贵经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已进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急需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表示。

“金融危机既是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的契机,更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一个机会。” 作为一名“老海归”,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表示。

“中国政治稳定、政策开放、政府部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越来越好,这是吸引很多海外学子回国的主要因素。”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回国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过去,海外学子主要以应邀为主参加国内相关活动,从2008年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变‘主动’。”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会长李光哲说,“大家现在都非常关心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新的发展路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能抓住这次海外人才回流的机遇,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这将给中国新一轮的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表示。

中国海洋大厦管理分公司总经理、有着剑桥大学MBA学历的侯国强认为,这批回国发展的海外留学人才数量大,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社会认识更深刻了,选择就业变得相对比较理智,对未来的期许自然不会盲目乐观,因而,他们需要更主动地去适应国内环境,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再过10年,这批海归中的很多人,将会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加上他们的客观、实在的务实作风,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息和深刻的影响。” 侯国强表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今日要闻 更 多
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中国分量渐趋加重
  在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巴、俄、印“金砖四国”发表共同宣言,要求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
巴基斯坦软禁前总理谢里夫 加剧政局动荡
贵阳郊区CBD方案引争议
强生公司回应婴儿用品“含毒”
中国渔政船抵达西沙 宣示对南海诸岛主权
谁是“国民休闲计划”的受益者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9期目录
2009年第8期目录
2009年第7期目录
2009年第6期目录
编者札记
从爱情走向婚姻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就业市场的冬天
中国农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地铁建设的警钟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