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

English | Francais | Deutsch | 日本语
北京周报中文>>> 首页>>> 本网聚焦
戴高乐与中国-- 纪念中法建交(1964-2009)45周年
高大伟 · 时间: 2009-01-2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1962年10月6日,法国总统戴高乐(中)和时任法国国防部部长的梅斯梅尔(右)在法国中部兰斯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当中国苏醒时,全世界都会震惊。” 人们常把这句不恰当的陈词当作是拿破仑说的,但是他可能从来没说过这句话。 然而1965年9月9日 戴高乐在一个新闻记者会上的确说过:“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事实正在发生并且重新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那就是中国深刻的变革,使中国占有了领导世界的位置 。”事实上,中国的复兴正以一种渐进而和平的方式改变着全球势力的分配,而这一过程对于世界既非突如其来的也是非暴力的。

今年1月27日是中法建交45周年的纪念日 ,对法国人来说 ,与中国的建交完全是法国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20世纪政治巨人戴高乐所作的决定。

在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的几天后,美国的《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很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阐述了从黎塞留(Richelieu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到戴高乐的法国外交政策。 这篇文章相当程度的反映了中法建交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所引起的回响。文章写道:“作为一个国家, 整个20世纪, 法国仿佛一步步的走向死亡。 然而上个星期 , 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 法国因此再次震动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了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的强权, 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承认了北京共产党政权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 整个决定将严重地破坏美国的亚洲政策。”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 戴高乐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有远见的, 而且也展现出他能够认清历史的根本趋势, 不为眼前缤纷扰攘的短暂事件所惑。

他非凡的敏锐眼光与战略性的考量并不只是在为中法创造一个特殊的关系, 这一破天荒的决定还将引导日后中法的进一步合作。 在面对目前2008年中法之间出现的令人遗憾的不必要且无益的紧张关系之时,戴高乐当年的这项决定必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

虽然在毛泽东于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年, 瑞典、丹麦、和瑞士都承认了中国 ,但是在1949年时, 只有苏联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立即承认了中国的政权 。法国是西方主要国家中首先建立了与中国互派大使的正式外交关系。

当第一位法国驻中国大使贝耶(Lucien Paye)到任中国时,当时成立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与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有着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两个主要的邻国印度与苏联也有着一些争端 。当时的美国总统民主党人约翰逊(Lyndon Johnson)对中国采取了遏制的政策, 出于对共产党势力在亚洲扩张的恐惧, 他积极的大规模派兵进驻越南。 除此以外 ,1962年中国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一带发生了边界冲突,赫鲁晓夫趁机站在了印度一边, 为当时已出现裂痕的中苏复杂关系更添变数。

由于二战后美国所处的世界领导地位, 尼克松在70年代与中国的建交就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可谓是具有最高程度的重要性。评论家通常认为这一段三角外交主要是因为美国想利用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敌对关系,通过拉拢中国以制衡苏联的影响力。 讽刺的是,美国的这个作法,正是中国“以夷制夷”的战略思想。 当时担任尼克松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构思并熟练地主导了这一场美国的外交变革, 但是在他所写的“大外交”一书中 他首先肯定了戴高乐将军的远见 。他写道:“有趣的是, 第一个意识到中苏关系分裂所带来的机会是熟悉欧洲外交的长者: 戴高乐。”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不仅遭受到国际社会的孤立, 对内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958年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大跃进“运动以巨大的失败告终, 这不只是一次经济衰退, 更引发了之后一场悲剧性的人类灾难。 由于这场灾难,在卢山会议上彭德怀大胆地否定大跃进运动 ;邓小平和刘少奇也对毛领导的极端政策提出了批评 , 执政的共产党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 , 1962年末 ,毛泽东写了一首名为“冬云”的七言律诗, 诗名暗示了即将到来威胁着中国的一场危机 。这位昔日领导万里长征的总司令在诗中借用比喻,大胆地指出了外国的敌对势力:“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身处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是一个比较没有自信的人, 他很有可能退缩, 然而戴高乐于1964年1月31日在爱丽舍宫坚定地展示了他的决心。 在新闻记者会上他向在场的几百位记者阐述他决定与中国建交的原因。在法国,戴高乐享有很高的声望 ,敬爱他的人们尊称他为“伟大的查理”。他有着非凡的演说技巧,是个非常出色的演说家 。在写回忆录之前他已出版了六本书。他的身材高大伟岸,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场记者会不只是在阐述他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有如戏剧般的戴高乐式的演出。当时的美国时代杂志生动地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成千张高背的金色座椅紧挨着连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上千个记者、外交官、政府官员迫不及待,紧张的坐在那里。下午三点的钟声敲响后, 红色的帘幕揭开,戴高乐巨大的身躯庄严地缓缓走向讲台”。

然而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该掩盖了戴高乐演讲的丰富内容。 他的理由主要是基于两个重大的原则; 这也是戴高乐主义中的两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必须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正视思考长久不变的现实, 以超越那些过渡性的事件与相对短暂的现象。

戴高乐首先指出了中国在人口以及地理上的两个现实 :“伟大的中国人拥有地球上最多的人口, 居住在辽阔的土地上。 这片陆地从西亚延伸到广大的太平洋海岸;从严寒的西伯利亚延伸至热带地区的印度与东南亚,紧密相连却没有同一性。”戴高乐了解到中国的分量,这是一个不辩自明的事实,因此他决定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合作关系。他了解到,不论是亚洲甚至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与建设性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一个长治久安的解决之道 。

接着戴高乐介绍他对中国的核心思考:“中国不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民族-国家, 中国在根本上是一个文明 ,一个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 更 多
欧盟将同中国签署1亿欧元合作协议
温家宝: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正确有效
奥巴马看重“第一日” 将处理重大问题
阿巴斯呼吁巴勒斯坦内部和解
第十三届投洽会将如期于厦门举行
俄乌“斗气”峰回路转的背后
本刊特稿 更 多
2009年第2期目录
2009年第1期目录
2008年第52期目录
2008年第51期目录
编者札记
就业市场的冬天
中国农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地铁建设的警钟
跨越时间
一个古老的奇迹
点击更多
 
北京周报中文网络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 电话:010-68996265
邮政编码:100037     电子信箱:cn@bjreview.com.cn
发行部:010-68310644 68995807 电子信箱:circulation@bjreview.com.cn